老姚故事|焦作“骨”记
寻“骨”,是正骨人姚念东发的宏愿,起意寻找民间正骨人并与之链接,共同打造一堵防火墙,让适合正骨的病人至少可以多一种选择。
与《寻秦记》里的项少龙一样,老姚往回走,寻的其实也是自己。
为此,他特别制定了一个三年计划:第一年,寻遍郑州一百公里圈的正骨诊所;第二年,二百公里圈;第三年,三百公里圈。三年为期,走遍河南及周边省份的一些地市。
往乡村走,把大中原的每一根毛细血管都打通。
同时,往全国各地走,与国内那些最知名的骨科保守治疗医院、医生建立牢固的链接。
然后以楚氏骨科为神阙穴,打造一个以中原为中心面向全国的正骨场域。
寻“骨”,是第一步。但非有大医之心愿、心智、心力不可为。

出发是一种常态。
每周老姚都挤出时间出发、寻访、链接。
办公室墙上悬挂的郑州地图、河南地图、全国地图上被他“标注”过的地点越来越多。
跑了大半年,郑州一百公里圈所剩区域不多,仅剩焦作、新乡二地。
第一次焦作寻访,笔者随行,方知不易:天地人事多不遂人之愿,一步一步走,一地一地推,多有所不遇,而遇者又多所转向,能坚守者亦多摇摇。所幸,民间亦不乏同志者,以遇见为欣慰,相互鼓励,扶持前行。
路,越走越长。
7月13日上午,老姚与搭档周素玲驱车直奔焦作。
出发的时间算不上早,甚至说有些晚。老姚在一线,晚上经常会有急诊,睡觉时间很难保证。这也让他“养”出了一个特别的本领:不管忙到什么时候,早晨七点以后起床,哪怕迷糊的时间很短,一天的精力都没问题。
一上路,医生老姚就成了司机老姚。关键是司机老姚还成了段子手老姚,出口就是郭德纲的小品,李云龙的糗事儿,让人忍禁不住。难怪有人曾信誓旦旦地说,不会说段子的司机不是好医生。
第一站,武陟詹店镇。
詹店距离郑州很近,不过四十分钟的车程。但到镇上,拐了半天才找到地方。目的地在一条小街上,路很窄,几乎被甩出了小镇。
“xx正骨专科”的牌子还在,门口写有“河南骨科名医”的铁牌也还在,但主人已经歇业很久了。主人的几个孩子虽然都是学医出身,但因为从医收入不高,心事都在生意上,没人接她的班。七十多岁的人了,老了,干不动了,也就停下了。
满怀信心赶到修武县城一山东省老字号的分号前,不成想,人去楼空,只余一个“xx骨科”的门头在。透过玻璃,眼见地上都是灰尘,显然此地已经废弃很久了。

似乎是触动了“寻隐不遇”的模式,其后,转大路,走小道,好不容易摸到地方,连续几家都是铁将军把门,只有门头上的电话还能与“掌门人”打通联系。
还好,“掌门人”们都是场面人,通过微信好友的速度都很快,明白老姚的来意后也多积极响应。
“干谒”遇阻,两人顺便到两家县中医院转转,了解些情况。
这么兜兜转转到下午一点多,车行至一家挂着“xx中医骨伤科”的卫生所前,依然是大门紧锁。正左右打听情况时,在门口偶遇诊所医生的爱人,这一路终于有了一次深度交流。
在焦作市区穿行,每走一地触目可见某三甲医院的“道场”。老姚来了兴致。
顾不上饥饿,把车开到医院总院停车场,到医院的骨科病房一探究竟。
所见都是手术,无一正骨。

两点半左右,饭点早过,一行人才在一小店里一人扒完一碗面,清汤寡水。
下午的寻访,围绕焦作市区,倒是有些收获。一骨伤医院值班医生很认可老姚这种链接,以为是一件功德事,以至于离开时竟不自觉送老姚至门外,相约郑州再见。
转至一村里诊所,见多人在做颈部牵引。周素玲说明来意,主人接过送上来的正骨画册,直接“投降”:这些病,都不少费力,但挣不住钱,你们能做,转给你们正好。
这话老姚爱听——心在治病,不及其余,病人自然多多益善。
走完温县,已是晚上七八点间,人困马乏。偶见路边一香葱大饼店,摇窗闻味,不觉馋嘴,遂各人得一纸袋葱油饼一杯豆浆了事。
时间不早,匆匆回返。
天黑路远,出县城十数里竟不得上高速。自一大道转一小道,再转更小道,以至于两车相向不得不擦边而过。竟又遇一羊群当道,车羊行其后,半天始得脱身,不想转弯即上大道。
幸甚!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果然不无道理。
晚十点半到郑,一路急行,老姚竟无半点疲倦。
“还好,还好。”老姚说,“下周,巩义,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