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处氏正骨小夹板,弹性固定绷带缠!
楚氏正骨源于周口淮阳,历经7代传承至今已百余年,以骨折中医正骨治疗见长。楚氏正骨第7代传承人楚天元先生,在传承先贤正骨技术精髓的同时,对楚氏正骨进行整理、完善与规范,总结出楚氏正骨的特点,提出“传承祖国医学,创新骨科治疗”的理念。楚氏正骨的特点是一次复位、多次调整,连续绷带缠绕弹性小夹板固定,并在临床实践基础上,针对各部位骨折的特点应用锁骨垫、前臂防旋板、髌骨圈、大腿架治疗骨折。
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传统中医正骨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楚氏正骨要接住中医正骨的接力棒,制定“中医正骨医教研计划”,整理归纳中医正骨手法,把理论和实践以师带徒、学习班等形式传授给优秀医生,让一双手变成十双手、十双手变成百双手,使更多病人受益,同时让中医正骨的历史意义及社会价值发扬光大。
楚氏正骨在手法复位的基础上,应用小夹板外固定固定骨折,最大改进就是——连续绷带缠绕弹性小夹板固定。
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是中医正骨治疗骨折的主要特色技术,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小夹板具有合理的构型和力学优势,具有轴向持骨的稳定性,贯彻了功能活动的原则。通过绷带的约束力、夹板的杠杆力及压力垫的效应力来平衡引起骨折再移位的肢体重力及肌肉张力。

骨折端能获得间断性生理应力刺激,可以控制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动,可诱导“初始骨痂反应”重复进行,使成骨细胞大量增生并增强其活性,促进血肿吸收,骨膜反应性肥厚增生,骨细胞分化提前,血管再生丰富,骨痂生长及钙化迅速,并使骨痂在功能状态下得到良好的塑形,有利于加速骨折愈合。小夹板所实现的是一种“动静结合”的“弹性固定”,这是它的精髓与灵魂。

小夹板固定骨折的特点是骨折固定稳定,无应力遮挡保护的影响,强调功能锻炼。小夹板是外固定,不需剥离骨膜,软组织损伤较轻,对局部血液供应破坏轻,对骨折自然愈合的过程无干扰,有利于骨折愈合;同时,小夹板固定骨折不固定关节,不影响关节活动,使肢体功能恢复与骨折愈合过程基本同步。由此可见,小夹板弹性固定治疗骨折的技术包含的科学内涵十分丰富,符合生物学基本规律的科学性、合理性、先进性,是中医学的闪光部分,是中华民族极为宝贵的文化技术遗产。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它一直停留在“经验”状态,其力学本质以及定量关系至今尚未被认识,缺乏系统而科学的发掘、整理,其特色和优势也没有得到系统的诠释和阐明。担负起历史的责任,采用现代的技术方法,整理、挖掘、提高这一传统技术,深刻阐明其机理,予以继承和创新,并推广应用于临床,是广大骨伤专业工作者的重中之重。

《实用骨科学》中对夹板固定的描述是:骨折复位后选用不同的材料,如柳木板、竹板、杉树皮等,根据肢体的形态制成适合各部位的夹板,并用系带扎缚,以固定垫配合保持复位后的位置,这种固定方法称为夹板固定。注意经常调节扎带的松紧度,保持1cm的正常滑动度。

楚氏骨科应用中医正骨小夹板的治疗骨折多年,曾见过多家医院、多位医生、不同骨折部位应用小夹板的情况,归纳以下经验:
四肢各部位周径不一,骨折复位后放置小夹板,不能完全贴附于肢体,单以3-4条扎带固定后,因工作、生活、外出活动、肢体功能锻炼、睡觉翻身时,患者自己及家属极易剐蹭住扎带,造成扎带松脱、小夹板松动、骨折极易再移位,增加了骨折断端的不稳定性及早期复位的次数,增加了小夹板管理的难度。

单以3-4条扎带固定后,在扎带部位易形成应力集中,特别是在骨折早期、手法整复后,肢体肿胀加重,未及时调整夹板松紧,在扎带部位形成横向皮肤软组织压痕,极其不利于骨折处的血液循环,增加肢体远端血循环障碍的发生率。

我国幅员辽阔,在各个地区应用小夹板的方法各不相同,但应用小夹板多以教科书中的扎带固定,而扎带固定小夹板的不稳固性,降低了中医正骨小夹板应用的传承与普及。

楚氏正骨应用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在充分发挥小夹板弹性固定生物力学效应的基础上,采用连续绷带缠绕固定小夹板,即骨折手法复位后,保持两端牵引力,外敷楚氏正骨特制膏药,采用绷带松松缠绕包裹膏药、压垫,然后依次放置夹板,每放置一块夹板,就用绷带缠绕小夹板,并逐渐增加缠绕力,夹板放置完毕后继续用绷带牢固缠绕固定夹板,最后以两条扎带捆扎最外层绷带。
因内有膏药、压垫及绷带,小夹板内层有衬垫、外层有包布,缠绕松紧度以缠绕所有夹板的里层绷带能塞进患者的小指为宜。最外面两条扎带的作用不是固定夹板,而是固定最外层绷带,防止最外层绷带松脱,因此最外面两条扎带不宜过紧。连续绷带缠绕固定小夹板,绷带序贯将膏药、压垫、小夹板牢固缠绕和固定,即使因为患者活动较多、出现剐蹭,也只会出现外层绷带松脱,而内层绷带固定良好。绷带缠绕,内层松,外层序贯加压缠绕,逐步缠紧,不易形成应力集中。

测试“热狗原理”的骨折模型,用一块肉包裹木棍,施加负荷后,标本在刚度值很小时便开始成角;用骨科绷带缠绕后,刚度提高了192倍。

通过绷带对膏药、压垫、小夹板连续缠绕加压固定,大大增加了小夹板固定骨折的稳定性,降低骨折发生再移位的几率。与肢体肌肉收缩活动时所产生的内在动力,共同恢复肢体内部动力平衡,加强矫正骨折端成角畸形和侧方移位的效应力,充分发挥小夹板弹性固定的生物力学效应。追求实现Clay Ray Murray提出的理想骨折疗法:“用仁慈无损伤的办法让骨折对位,将骨局部固定而不要影响临近关节活动,让患者在骨折愈合期间能生活得像正常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