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动态

门诊日记 | 那种深深的无力感

发布日期:2023-08-15

晚上从医院回家的路我走了很久。

    路上突然卷起的风,东一头西一头的撞,挟着寒意,一阵紧似一阵。暑夜的燥热很快就退去了,雨点砸进窗内冰凉冰凉的,一下子就冷到人心里去。

     陇海高架上堵起了长龙,红灯闪烁。

     我趴在方向盘上,那种深深的无力感陡然就堵到了嗓子眼儿里。




01


    上午,一位老人坐在轮椅上,由女儿推着进门诊室,身后跟着他的儿子与侄子。

   老人个头很大,略微有些胖,轮椅在他的身下显得局促而弱小。

  “楚院长,看看,还能站起来么?”老人的儿子看着我,问得有些漫不经心。

  “为什么没早一点来?”我看着老人的片子,在心里叹了口气,“如果是一年前,也还有些机会。”

  “不是疫情么,也出不来,他接着就阳了“


这是事实,我知道。老人的儿子显然没理解我的意思,老人这情况哪里是一朝一夕造成的,早就该看医生了!

    老人目前这状态,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耽搁了时间。

  “几年前他突然就迈不开步子,不愿意走了。一开始,都以为是啥病影响的呢,他一身都是病,谁也没想到是骨科的问题!”老人的侄子多少明白我的意思,补了一句。

  “老爷子哪一年摔的?”老人的髋关节是陈旧性骨折,神经因此受损,显然是摔倒后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七八年前吧?”老人的女儿只有个大概印象,几个人也都说不太清,“应该是七十五六岁的时候吧,那会儿他身体很好,能吃能喝,二百多斤呢!”

  “那就是很久了。”看着老人略显痴呆的眼神,我心里默念道。

    太晚了。如果早一些看,老人原本是有机会不失能的,至少能实现如厕自由。不至于像现在这样并发症一个接着一个。

    还是认知的问题。

  我承认老人的儿女们确实护理得很好,不然老人只怕早就走了,但是那又有多大用呢!不能下床,自己难受,一圈子都跟着受苦。

    我让助理小贾给老人拿一套失能套装过来。失能套装很简单,只有气球、握力小球等几个小物件,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病人做一些锻炼。

  “多让他的胳膊动一动!”我对老人的女儿说,“只要他胳膊还能动,你们照料起来就会省劲儿很多!”




02
图片


    那对中年夫妻进来的时候,一开始,我以为病人是那个又高又大的男人。

    他的个头跟我相当,人比我胖了一圈儿,站那儿自带气场。

    男人说了很多。

    他说自己年轻的时候一身力气,弹跳力也极好,两三米高的墙一搭手就能过去,三五个大男人近不了身,打架是家常便饭,为了保持状态,一个月要爬几回山,酒嘛,还特别能喝。

    没想到,五十多岁,却积攒了一身病。

    刚做过了结石手术,关节炎已经有不少年头了,一直没除掉跟,股骨头过去受过伤,变得很不规则,最要命的是那么大一人不能下蹲。出门在外,没有蹲便,就只能憋着。也不是蹲不下,问题是一旦蹲下去就起不来了。

    这让他很恐惧出门。

 他这情况,正该做髋关节置换手术,下肢疼痛感明显加重,而且身体机能受限,已经影响到生活了。还有,必须住院做系统性治疗,他的问题很多,不整体考虑,很难治愈。

    但他只想再等等,先保守治疗,也不愿住院治疗。

    这倒无不可。三五年后看情况再做决定,也没有太大的影响。我只是把最好的治疗方法给他,选不选无法强求。但我担心的是,错过最佳时间,手术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而一味延长做手术的时间,一旦病情加重,他的身体情况不再适于手术,那就会陷入两难境地。

    少爬山,少快步走,适当活动,减少负重,少酒,蹲不下不强蹲,每年做一下检查……要延缓身体机能衰退,他的生活方式、运动方式都得改变。

    其实他妻子的情况更糟糕。

    并不是说她的病情比他严重,而是她还没太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她的腿有些水肿,关节炎也很严重,还有她的腰,承受能力很弱,腰肌无力,腰间盘突出很严重。疼痛无法忍受的时候,她就去附近医院理疗,或者做做推拿按摩。

你必须停下来,做一次系统的治疗!”我正告她,她已经没有退路了。

   她必须做出选择。如果她还是把瘫痪在床10多年的老母亲留在身边亲自照料,或许要不了多久她也会把自己留在床上。

  “我舍不得让老娘住养老院!”她一边附和我,一边给自己开脱。

   她觉得住院时丈夫的事儿,自己离住院尚早。

  “有时间了做做平板撑锻炼一下腰肌,不做暴力推拿按摩,日常生活中注意不久坐不久站……”

   好吧。我知道多说无益,只能退而求其次。

   但愿夫妻俩还给自己留些时间。




03
图片



    中年人是跟一位老太太一起进来的。

    给老太太诊疗时,他坐在角落里一句话也不说,起先我以为他是她的子侄什么的。

   “我们是一个村的,他的情况跟我妈很相似。”他坐在我面前时,老太太的儿子很热情地帮我介绍他。

    老太太的儿子也是我的病人。

跟我聊第一句话,我就知道他来只是抱着观望的心态。

   他的情况跟老人确实很相似,也是颈椎管狭窄压迫了神经,也是一条手臂从肩部到手指尖都又痛又麻。只是老人还有腰肌劳损,两方面都很严重。

 老人留下来治疗,他选择等等看。

   他说他要回去上班。

   上班,干的倒不是什么重活,但他上的每一个班都需要站六七个小时,基本上坐不下来。那种工作对他的病情并不友好。

   他显然是看轻了她的病情,觉得问题不大,平时就忍着,实在疼得厉害就看一看贴贴膏药做做热敷缓解一下。

   事实上,他的情况并不乐观。

   他的双肩已经不在一条水平线上,倾倚明显,不只是颈椎,他的腰上也出现了问题。

  年前他的左臂疼过几次,年后有一段时间特别厉害,又疼得睡不下,都是明证。

 “你平时是侧睡吗?”

 “是,因为打呼噜,基本上都是侧睡。”

 “枕头枕得不高?”

 “不,我从不枕枕头!”

 “侧睡也要枕头,而且枕头的高度最好与侧睡时的肩部一样!”果然,他的颈椎病跟睡眠习惯相关。

 “握一下看看!”我把握力器推到他面前。

   不出所料,他两只手的握力都是20公斤多一点。一个三四十岁的大男人,正值盛年,这很糟糕。

 “你这情况,系统性治疗一段会减轻很多的!”

 “我先回去,也好准备准备!”

 “好吧,回去注意休养,在家附近做做理疗,买一只好一些的枕头……”我知道劝不过,只能提醒他多用点心。




    作为医生,我常常陷入这种深深的无力感之中。

    原本很多病人如果治疗及时,即使无法痊愈,病情也会得以控制、减轻,有一个不错的结果,可你只能尊重他们自己的选择,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延缓甚至放弃治疗。

    我不知道时间对于他们还有多少仁慈,会不会像第一个老人那样再无时间,那个一眼可见的未来,有时候,真的让人很难过。

    但我无权从医学的角度去要求他们。

不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我不知道一个人的家境、一个人要承担的责任以及他病情之外的遭遇,就无法强人所难  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谁会放弃给自己一个健康的未来! 
“偶尔治愈 常常帮助 总是安慰”,我想在从医多年之后我终究是明白了这句话的内涵:很多时候不是医学无法到达,而是只有安慰才能触及吧。
 对我,这或许算是一种自我安慰吧。